優識文化優識文化優識文化

【茶山林茶園 品牌經理 陳琪 專訪】
吃苦只為一聞茗茶芬芳

環資減廢 一起承擔社會責任
友善植栽 循環農業

【茶山林茶園】

  • 電話:0958-797-487、0921-837-989
  • 地址:桃園市復興區三民里枕頭山 11-9 號

    中國古代即有品茗文化,唐朝詩人陸羽更因喜愛茶,將茶葉知識、烹調與栽種手法,詳記於《茶經》一書中,影響後人更加喜愛飲茶的習慣。在現代,同樣有一群熱愛品茗的家庭,老父親陳正義在退休後,原本僅是喜愛喝茶,卻因一次機緣,和茶界泰斗呂禮臻老師前往大陸考察普洱茶後,深受呂老師愛茶、推廣茶的熱情所影響,後來也決定將茶葉澄淨、樸實的典雅調,推廣給更多人。

從周而復始的衝床工 到看天吃飯的務實茶農

    2014 年陳家父子 – 陳正義與陳志鴻兩人在桃園復興區買下一處丘陵地,並於 2022 年將此茶園命為「茶山林」茶園。事實上,「茶山林」在開立以前,陳琪父親陳正義從事模具生產、機械鍛造的衝床事業。操作衝床機組,丈量模具、進行金屬材料加工與維護是他們的日常。並未料想過有這麼一天,竟然會走進自然栽種、照顧茶樹,學習「看天吃飯」。對陳琪而言,看到自家茶園規模日益茁壯,也算是成就父親陳正義分享好茶的願望,以及一圓弟弟陳志鴻能與自然為伍的夢想,儘管辛苦,她倒覺得甘之如飴。也因陳琪體恤父母辛勞,決定提早退休,回到桃園幫忙父親與弟弟一同照顧這片情牽一家人的茶園。然而二級加工業轉為一級耕作的過渡期,著實讓陳琪形容:「無法準確用隻字片語表達的辛苦!」好比「看天吃飯」這件事,因為茶樹在剪枝、施肥完以後,需要雨水滋潤,方能使肥料「吃」進土壤裡,倘若這時老天偏不做美,不肯降下一滴甘霖,那麼他們辛苦施撒的肥料,無法適時被茶樹的根系吸收。除此外,因為沒有農務相關經驗,茶園管理所需的儀器、工具,陳琪都得重新學習。無論是操作除草機,或是耐著性子在艷陽下,進行一株株的茶樹定期剪枝,都讓陳琪苦笑參半說著:「這才明白農工的辛苦!」縱使辛苦,可是最美好的回饋,都在茶葉經過各程序加工:茶菁採回、日光萎凋、室內靜置萎凋、浪菁、發酵、殺菁、揉捻、乾燥、團揉、解塊、乾燥、烘焙、成茶,最後引出迷人茶香款款注入熱水於茶壺,馥郁芬芳混合水氣撲鼻而來,淺嚐一口就能感受到齒頰留香的醇厚甘韻。「用辛苦去換一杯好茶,每次想到喝的人誇獎我們茶好喝,就覺得再累都值得。」陳琪心慰地說。

土壤專家加入 締造友善茶園環境

    一直以來,「茶山林」採用傳統製茶手法,按部就班將每個步驟做到位。為了能夠做出讓人安心的好茶,他們也採循友善農耕作法進行管理:透過呂禮臻老師引介,認識了土壤分析專家許淙慶教授,許教授先從茶園的土壤分析,判定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與肥力,接著導正茶園的合理化友善農作法。在探討茶園慣行的施肥程序時,許教授發現,「茶山林」使用農會買來的「有機質複合肥料」,卻誤以為是有機肥。在複合肥料的成分中,有機質僅含 3%,與正規有機肥的標準>45% 有著天差地遠;化學氮肥、磷肥、鉀肥的比例甚至高達33%(有機肥三者比例相加的標準應< 15%)。許教授趕緊指導陳正義一家人,應杜絕不合宜的複合肥料,並將茶園常用來追肥使用的豆餅、豆粉,與許教授研發的 SSP TM有機酵素肥,做適量配比例混合,只要「靜態堆肥」25~30 天的時間,待完全腐熟後,即可做為茶園農作的追肥用肥。許教授解釋,這樣的作法,是為了讓豆餅、豆粉在土壤中免於燒根系的風險。並且,許教授的有機酵素肥配方,完全符合農委會的有機堆肥類規格,能夠確保茶山林的茶園土壤屬友善耕作,是相對天然、無毒的種植環境。

ESG 茶友善植栽管理 讓循環農業在「茶山林茶園」發酵

  「茶山林」茶園與許教授的合作模式,除導正「茶山林」進入友善環境的“合理化施肥”外,並導入許教授推廣的ESG“減碳”循環農作法。許教授進一步解釋:ESG 雖然是今(2023)年工業排碳企業的“碳盤查”年,但是,許教授與陳氏父女合作,採用 SSP TM酵素有機肥,主要目標是要實踐:農業茶園的“環資減廢”(Environmental)、一起承擔“社會責任”(Social)、從「茶山林」”茶園管理”(Governance)做起。陳家將茶園的落葉、茶粉屑、茶渣等,做有效的“環資減廢”,再以許教授在社區大學的“有機堆肥與友善植栽”課程,導入「茶山林」的合理化農作茶園管理。許教授接著說:陳氏父女在茶園施撒 SSP TM 酵素有機肥 2500 公斤時,除供應茶園土壤肥力外,也有著種下農業碳匯(carbon sink)的“外溢效益”(spillover benefits),無形中在茶園土壤裡,累積了2500 公斤的“綠碳”,可補償(carbon offset)排碳企業在“碳盤查”時,後續的減碳製程時,碳中和中的“剩餘排放量”。「茶山林」在許教授指導下的茶園管理,經過去年(2022)的冬茶與今年春茶收成,將印證 ESG 適時的導入,「茶山林」將成為指標性的茶園領頭羊,產出的茶文創“氣候商品”,可創造出減碳時代另類的茗品文化。

大器不嫌晚 目標做出自有品牌好茶

    種茶、製茶都不是容易的事,但陳琪說,感謝這一路以來,指引他們道路的許淙慶教授、呂禮臻老師、以及「國際杏樹不凋花藝術協會」池田奈緒美理事長,當然更重要的是齊心守護茶園的家人們。以往工作,總為他家企業、公司奔波,現在回家幫忙,努力的動力源,簡簡單單的出於一片對家人的愛。「茶山林」目前尚處在發展初期階段,偶爾看見某茶品牌獲獎,陳琪坦言,內心不免湧起對茶園的盼望:期許有朝一日,也能推出自家特色的茶品牌。屆時「茶山林」不僅是供應茶的茶園,還能以自家主打商品:鐵觀音、佛手茶、大葉水仙等等與其他優秀競爭者角逐茶獎項。當人們談飲茶,便會自然聯想到這麼一座可愛茶園,它的名字就叫做:「茶山林」。